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| 第380期10倍股票配资
△点击音频,边听边看
今年夏天,多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电影热映,获得了无数人的关注。
如《戏台》以民国娱乐圈为背景,《酱园弄·悬案》改编自1945年上海“詹周氏杀夫案”,《南京照相馆》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……
说起民国,它不像别的朝代离我们太远,尚在百年之间,有很多各方面的史料、名人回忆录、当年的新闻报道和照片影像等留存,可供我们研究探询。
但是民国也是纷繁混乱的,政治纷争不断、军阀混战不休、百姓困苦不堪、日寇侵略外患严重……这段复杂的历史并不容易理清楚。
加上现在描写民国时期的影视剧、小说等泛滥,普通人很难破除文艺作品的滤镜,去了解到更贴近真实的民国。
展开剩余90%作家金满楼为历史学专业背景,长期深耕晚清民国史领域,他撰写了历史通俗读物《民国原来是这样》。
这本书聚焦1912至1949年间的微观历史细节,依托档案轶闻与人物个案展开叙述,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呈现了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,值得对民国感兴趣的人们作为入门读物。
复辟余闻笑料多
前阵子,网红“小溥仪”收到浙江横店影视城、天津张园等地邀约拍摄引发了舆论关注。
“小溥仪”因长相酷似末代皇帝溥仪而走红,当他穿着中山装戴上眼镜出现在北京的宫殿公园、大街小巷时,常收获路人、游客的惊讶注视和玩笑:“皇上回来了”……
1917年,已退位数年的溥仪,因为张勋的复辟,也曾短暂地“皇上回来了”。
张勋复辟是场闹剧,也是一场笑剧,发生了种种笑料丑闻。
复辟期间,辫子变得非常宝贵。在复辟大佬里,众人辫子都保留完好,唯独康有为的辫子既短又秃,蓬蓬如蒲草般。
有人指责他不像复辟派,康夫子辩解说自己戊戌年后逃亡海外,无奈剪发易服,辛亥年后回国,重新蓄发才五年多,所以辫子不长。众人问他,辛亥年后大家都剪发,为何你反而要蓄发?康夫子得意地说:“我早料到必有今日也!”
康有为因化装入京,把胡子剃了,复辟后他希望做首席内阁大学士。瑾太妃以为不可,说本朝从未有过没胡子的宰相。康有为大为懊恼,急忙买来生须水,一小时抹上两三次,不时照镜子。
也是这位,复辟失败后想去法源寺剃度出家,被同乡梁鼎芬识破大骂其贪生怕死,“成则居功、败则惜命”,后其化装成老农逃走。
刚做了半个月内阁总理的李经羲得知复辟后,急忙来找张勋,问为何不通知自己,也没安排任何职位?张勋笑说是因为他没有辫子。
李经羲质问道,李盛铎也没辫子,怎么做了农工商部的尚书?张勋说,他对复辟有功劳,你若想再为清室大臣,赶紧回去蓄发。李经羲冷笑,只怕他蓄发了,那宰相尚书仍轮不到他!
张勋赴京途中曾特意从天津拉上同为先朝大臣的李经羲,想拖他一起去觐见溥仪。李觉得自己是民国的总理,怎能去参见前朝废帝,找借口跑掉了,也许就此得罪了张勋。
张勋的老婆曹氏反对复辟,当张勋得意地告诉她自己被加封为“忠勇亲王”时,曹氏大骂他民国待他不薄,如今他惹下滔天大罪,今天是忠勇亲王,明天就是平肩王了!张勋不解,曹氏说你头被砍了,颈和两肩不就一字平了吗?
最早参与复辟的雷震春被封为陆军部尚书,他坐摩托车去宫中谢恩,到宫门后车未停稳就下车,摔了老远额头碰出血。护兵扶他问痛否,雷震春说:“心乐则不觉痛。”
也就是这位,上任后没几天,讨逆军攻入北京,他化装成苦汉,拉人力车仓皇出正阳门,被人认出抓了。时人还在报纸上画了滑稽画讽刺他。
直隶省长朱家宝在辛亥革命时是安徽巡抚,迫于形势想“反正”,革命党不许他革命,他只能趁夜缒城逃走。
复辟后他被封为民政部尚书,异常激动,命全城挂上龙旗,自己在大堂摆起香案行大礼谢恩,还每晚练习跪拜。
结果不到三天,他就被讨逆军逼出衙门,天津也重新挂上五色旗。尚书没做成,直隶省长也丢了,朱家宝大骂:“共和误我,复辟亦误我!”
还有不少笑料,不一一赘述了。
“落水狗”张敬尧
说起民国军阀张敬尧,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会立即想起毛泽东所领导的“驱张运动”。没错,这个“张”,指的就是当时的湖南督军张敬尧。
张敬尧,安徽霍丘人,自幼顽劣,后流落到山东等地,遇上袁世凯小站招兵,由此摇身成为新军中的大兵。
张敬尧不久就被选拨进入军中的随营学堂学习,而当时新军年轻军官奇缺,由此他占得先机、步步升迁。民国初年,他已升到旅长,当时也不过三十来岁。
那时的张敬尧还是有本事的,1913年他参与剿灭流民起义立下大功,随后升为北洋第七师师长,官拜陆军中将。
张敬尧爬得快,主要还是老领导袁世凯赏识。袁世凯死后他见风使舵,以同乡的名义投靠了段祺瑞,附于皖系。
段推行“武力统一”政策,张敬尧受命率部与吴佩孚所部共同出击湘桂联军。
本来吴佩孚攻击在前,张敬尧跟进在后,不料段反将湖南督军给了张,让吴在衡阳为张看守南大门。吴佩孚心中愤恨,也为张后来的垮台埋下伏笔。
张为人极其贪婪,督湘三年,搜刮之狠,一时罕见。
当时长沙城里,谁家死人了都必须报督军署中,由署中派员收殓,要缴纳印花税一元,才能举棺出城。
有次,某刘姓丧家私下出城,被张部阻拦,丧家百般哀求不得出,最后还要开馆检验,并罚银百元以儆效尤。
湖南一贯民风淳朴、以孝为重,张敛财居然打死人主意,实在是骇人听闻,导致民怨沸腾。
当了大官的张开始嗜吸鸦片,每天要吸上一两有余才能治事,平时拥抱妻妾,寻欢作乐,军政民政全让他的几个弟弟去打理。
他的弟弟们更不是东西,尤以四弟张敬汤最为无赖,经常出入当地富贵人家,看到宝贝就软硬兼施、强取豪夺。
张敬尧武人出身,缺乏文化,接见宾客时也常衣冠不整,有时光着脚就出来了。有次士绅朱某谒见张,在督军花厅见到张光着膀子和脚丫倚在榻上吸烟,还以为是黄包车夫。
张的部队军纪败坏、纵兵为盗,老百姓来投诉,张却发怒骂百姓毁坏军誉,命手下用军棍将百姓打出。
湘人对张敬尧极度痛恨,呼之为“张毒菌”。
民国初年,往往主张各省的督军省长由本省人担任,以示自治之意。
张是安徽人,在湖南又为非作歹,因而湖南人在1919年前后发起了“驱张运动”。可惜张手里有枪杆子,又得到皖系支持,故而巍然不动。
幸好,1920年后皖系与直系矛盾激化,张的好日子到了头。
张能得享太平,全靠吴佩孚所部守住山门,挡住了滇桂粤的护法军。
吴佩孚率军北撤,其他直系军队也纷纷撤防,张一下慌了手脚。因为他的部队入湘后养尊处优、军纪涣散,早已丧失战斗力,他本人也变得胆小如鼠。
护法军一攻击,张部就兵败如山倒,张敬尧赶紧逃跑了。
之后多年,张敬尧颠沛流离,始终未能东山再起,后来躲进大连日租界做了寓公。
不甘寂寞的他和日本军方勾搭上了,被任命为“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”,并得到巨款助他召集旧部,为日军做内应。
张敬尧收了钱后,搬进北平六国饭店开始汉奸生涯,最后于1933年5月被军统暗杀,为罪恶的一生画上了句号。
银元时代的上海生活
琼瑶剧《情深深雨蒙蒙》里,林心如扮演的如萍读了圣约翰大学。
那可是当时上海的顶级贵族学校,因为一般大学每学期学费最低40元,圣约翰学费150元,是最贵的。
如何得知的呢?
民国著名中医陈存仁写过两本关于上海生活的历史随笔:《银元时代生活史》《抗战时代生活史》,都是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上海生活点滴和历史的见闻,从中可一窥民国时期的上海风貌。
陈存仁出生于1908年,家里原是世代读书经商的老上海人。六岁的时候,他去巨富的姑母家拜年,得到一枚银元的压岁钱,兴奋不已。
那时刚满师的学徒月钱不过一元,民国初年小孩子很少能见到银元,接触最多的是铜元。
一枚铜元当时可买到十粒八粒糖果,或大饼油条各一件,或生梨一二枚。去城隍庙玩时,一枚铜元可买到一块百草梨膏糖,两枚铜元一碗酒酿圆子或一瓶外国汽水,四枚铜元一碗肉面,肉又大又厚。
当时的鸡蛋,一枚银元可以买150多只,兑铜元128枚左右。
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市场上既流通银两银元,又有各种铜币和贬值的钞票 (中国银行、交通银行等发行的纸币一般要打七折使用)。
银元是流通的主币,其中有袁世凯元、龙元、孙中山元,还有因外贸流入的西班牙卡洛斯银元、奥匈帝国银元、秘鲁银元及英美等国流入的贸易银元。1929年曾统计,外国流入中国的银元达15种。
至于银两,更无一定之规,使用时要看成色、称重量,如元宝、银锭、银块、银片等,很多需要钱庄中转兑换。辅币银角子和铜元往往由各省自行铸造,五花八门,在成色、比价上大有文章可做。
老一辈人对纸币不信任,因为吃过外钞贬值的大亏,他们认为最可靠的是银两银元,所以当时大户人家甚至一般人家都有藏银窖的习惯。
陈家在民国初年家道中落,只能改过粗茶淡饭的生活。
陈存仁八九岁时米价每担三元六角,每天食品限定四个铜元,一个铜元煮青菜一盘,一个铜元购豆腐豆芽之类,两个铜元买一块日本进口的萨门咸鱼干,一个月都难得吃一次肉丝。
等他中学毕业开始学中医时,物价有所变化。铜元一枚可买臭豆腐干两块,粽子糖五粒;品海香烟和强盗牌香烟都是铜元三枚;米价涨到了每担四元六角。
当时的上海交通,以人力车为主,起价多为10个铜板,按里程计价。由于竞争激烈且无技术含量,人力车夫的收入很低,每月十元多点,仅能维持一个人的生存。
电车从法租界到公共租界是一枚铜元,在公共租界兜一圈也是这个价。后来有了出差汽车(即今日出租车),从大世界(今人民广场)到南市(今豫园、城隍庙往南)要一银元以上,一般人打不起。
当时一辆小型汽车的价格也不过1000银元左右。
那时上海小学一般四年制,学费每学期2到4元,中学也是四年制,学费每学期16到36元,大学学费则在上文讲过了。
陈存仁是在四伯父的资助下才一路完成学业,并从名中医开办的中医专门学校毕业。
陈存仁开办诊所,事业发展顺利,先后担任三友实业社、犹太富商哈同的常年医生,后又开办《康健报》,销路良好,跻身了上海的富裕人士。
还有诸多书中细节限于篇幅,不再赘述。
《民国原来是这样》以50个独立篇章串联民国初年重大事件与人物命运,通过杨度、蔡锷等近百位历史个体的沉浮,折射政治斗争、社会转型等宏观图景。
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“以人带事”手法,结合档案文献还原刺杀宋教仁、张勋复辟等事件的现场,还附录了大事年表提供时间坐标。
这本书的写作摒弃宏大叙事,从人性视角解析了改良与革命的复杂纠葛,通过细节呈现被主流叙事遮蔽的历史褶皱。
由于书本细节的有血有肉、鲜活生动,仿佛在为我们播放关于民国的纪录片。
有时间听听这本书10倍股票配资,轻松休闲之余还能增长历史知识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启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